四渡赤水渡口分别是哪些?四次渡河,扭转乾坤的伟大征程
1935年,当烽火染红华夏大地,中央红军在川黔滇交界的赤水河畔,演绎了一场令山河动容、日月失辉的战争史诗——四渡赤水。这场战役犹如暗夜中的北斗,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穿越惊涛骇浪,其间的每一次迂回都闪耀着军事智慧的光芒,每一次渡河都谱写着绝处逢生的传奇。赤水河畔的四个渡口,宛若镶嵌在历史长卷上的朱砂印记,永远诉说着那段气吞山河的壮丽篇章。湍急的河水至今仍在低吟,仿佛在传颂着红军将士们用草鞋丈量出的胜利轨迹。
一渡赤水:土城、元厚渡口开启战略转移
遵义会议后,红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。蒋介石调集了中央军及川、黔等军阀共 150 多团,近 40 万兵力,妄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川黔滇边。此时的红军,虽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,但兵力仅 3 万余人,在兵力和装备上与国民党军相差悬殊。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,红军计划由赤水北渡长江,与红四方面军会师,进而在川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。
1935 年 1 月 19 日,中央红军兵分三路,向黔北土城方向前进。1 月 24 日,红一军团前锋部队占领土城。然而,红军在前进过程中遭遇了川军的顽强阻击。1 月 26 日,红一师在七里坎、黄陂洞与川军章安平旅遭遇,红二师在复兴场与川军达凤岗旅激战,均未能突破敌人防线,遂主动撤军。至 1 月 27 日,各路红军抵达赤水河畔的土城地区,而郭勋祺旅等川军屯兵于土城附近的青杠坡地带,阻击中央红军。
1 月 28 日清晨,红三、红五军团主动对郭勋祺旅发动攻击。但川军武器精良且居高临下,双方激战竟日,红军未能取得战果,战场形势对红军愈发不利。红五军团背靠赤水,前临劲敌,处境艰难。关键时刻,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临战场指挥战斗,干部团和红一军团及时增援,才暂时打退了郭勋祺旅的进攻。然而,此时中央红军前有川军精锐阻击,后有川军章安平旅、达凤岗旅的追击部队赶来,形势岌岌可危。
毛泽东当机立断,召集中革军委主要领导开会,指出土城之战不能再打下去,建议撤销原定由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方案,改由土城渡过赤水河西进。当晚,朱德签发了《红军西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》,要求红军野战部队于 29 日拂晓前摆脱接战之敌,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县南部前进。
1 月 29 日凌晨,红军主力开始西渡赤水河。土城的浑溪口、蔡家沱渡口以及赤水的元厚渡口,成为了红军一渡赤水的重要通道。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,红军利用征集来的架桥物资和船只,迅速搭建起浮桥。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,井然有序地通过浮桥,向川南地区转移。此次一渡赤水,红军果断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,为后续的战略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。
二渡赤水:太平渡、二郎滩渡口回师黔北
红军一渡赤水后,进至云南扎西(今威信)地区。在这里,红军得到了短暂的休整,并召开会议,决定暂缓北渡长江的计划,对红军进行整编,将中央红军由 30 个团缩编为 17 个团,精简了部队,提高了战斗力。
此时,川、滇敌军从南北两侧向扎西逼近,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扎西一带。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,敌人已被吸引到扎西,黔北地区兵力空虚。于是,红军决定 “回师东进,再渡赤水”,杀个回马枪,转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遵义地区。
2 月 18 日至 21 日,红军在太平渡、二郎滩等渡口第二次渡过赤水河。太平渡位于今四川省古蔺县,这里地势平坦,河面相对较宽,有利于红军大规模渡河。二郎滩则地处川黔交界处,两岸山峦起伏,但水流较为平缓。红军在这两个渡口迅速搭建浮桥,部队浩浩荡荡地向东岸进发。
红军二渡赤水后,犹如神兵天降,迅速向黔北发起猛烈攻击。2 月 24 日,红军击溃黔军第四团两个连后,重占桐梓,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。随后,红军乘胜追击,奇袭娄山关,再占遵义城。在遵义附近,红军又伏击了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 59、93 师等部,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。此次战役,红军击溃与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 8 个团,毙伤敌 2400 余人,俘敌 3000 余人,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,补充了物资装备,也让红军在战略上重新掌握了主动权。
三渡赤水:茅台渡口的声东击西
遵义大捷后,蒋介石恼羞成怒。3 月 2 日,他亲自从武汉飞抵重庆 “督剿”,亲自统领驻川黔的各路军队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,妄图再次围歼红军。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,红军决定向遵义以西的鸭溪、枫香坝、长干山一带运动,寻找战机。
然而,敌军在遵义战役中受挫后,变得小心翼翼,不敢轻易与红军交战,一路退至鲁班场,并在此修建碉堡,企图凭借坚固工事阻挡红军。3 月 15 日,红军第一次主动出击,展开了鲁班场战斗。这是毛泽东拥有军事指挥权与决策权后打的第一仗,也是遵义会议后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斗。战斗从 10 时一直打到 20 时,敌我双方都有很大的伤亡。虽然红军未能攻占鲁班场、消灭周浑元纵队,但猛烈的进攻挫伤了对方锐气。红军撤出战斗后,敌人龟缩在鲁班场两天不敢出动,这为红军接下来的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
3 月 16 日至 17 日,红军在茅台渡口第三次渡过赤水河。茅台镇,因美酒而闻名遐迩,此时却成为了红军战略转移的重要节点。红军的 “工兵王”“地雷王”“爆破王” 王耀南带领工兵连,在朱砂堡、银滩、山羊坳搭建起了 3 座浮桥。通过这些浮桥,红军大张旗鼓地向川南进军,作出将要北渡长江的态势。蒋介石误以为红军真的要北渡长江,急忙将大量兵力调往川南,企图在长江边围歼红军。然而,这正是毛泽东的声东击西之计。红军三渡赤水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、调动敌人,从而为下一步战略行动创造有利条件。
四渡赤水:太平渡、二郎滩渡口再回贵州
三渡赤水后,红军达到了调动敌人的目的。蒋介石将 40 万军队调向川南,黔北地区再次兵力空虚。毛泽东当机立断,决定再杀回马枪。红军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继续诱敌西进,而真正的主力却于 3 月 21 日晚至 22 日,从太平渡、二郎滩等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,再次回到黔北。这一次渡河,红军行动极为隐蔽、迅速,成功地在各路敌人的间隙中穿过,再次出乎蒋介石的意料。
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又要攻占遵义,于是急飞贵阳督战。而红军却乘虚一路向南急进,顺利渡过乌江,把国民党军大部甩在乌江北岸,兵锋直指贵阳。红军还故意在飞机场和贵阳城边打枪,进一步营造要攻打贵阳的假象。中计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“救驾”。就这样,红军成功地将滇军调了出来,使得云南兵力空虚。随后,红军虚晃一枪,迅速挺进云南,4 月 8 日,在贵阳龙里突破了敌人的防御线,直逼昆明。龙云急忙调兵回防昆明,从而削弱了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。5 月 3 日晚,红军先头部队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率领下,以一昼夜 120 华里的速度抢占金沙江皎平渡,为后续部队渡江奠定基础。至 5 月 9 日,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金沙江,彻底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,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。
四渡赤水战役,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。在这场战役中,土城、元厚渡口开启了红军战略转移的征程;太平渡、二郎滩渡口见证了红军回师黔北的辉煌胜利;茅台渡口成为了红军声东击西的关键节点;而这四个渡口,共同书写了四渡赤水战役的传奇篇章。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,承载着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智慧谋略,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勇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,铭记这些伟大的渡口,传承红色基因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