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4年刘峙游览西点军校,被问到徐蚌战役时,刘峙:咱聊点别的吧
1964年,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学楼内,一位年迈的中国将军正步履蹒跚地参观。他是刘峙,曾是国民党阵营的赫赫人物,此刻却显得有些落寞。
面对朝气蓬勃的西点学员们,话题很快转向了军事历史。当有学员提及那场被载入军事教材的淮海战役时,刘峙的脸色瞬间变得复杂。
他有些窘迫地摆手,声音低沉而无奈:“我们,还是聊点别的吧。”这一刻,淮海战役的惨痛记忆,如同尖刺一般,扎进了他已然老迈的心脏。
这场战役,是国民党军队的滑铁卢,也成为刘峙军事生涯的终点。他曾是蒋介石眼中的“王牌”,最终却以指挥一场歼灭55万精锐部队的灾难而收场。
是什么原因,让这位昔日的“五虎上将”之首,最终被讥讽为“猪将军”?这背后,仅仅是他个人能力的问题,还是更深层的系统性失灵?
“王牌”的养成
上世纪二十年代,中国军阀混战,革命浪潮涌动。刘峙的崛起,并非全然依靠非凡的军事才能,他身上有一种更受蒋介石器重的特质。
在激烈的东征和北伐战争中,刘峙表现出一种难得的“听话”与执行力。尤其在棉湖战役中,他虽不算拔尖,却因果敢的行动获得了蒋介石的初步赏识。
他深知在派系林立的军界,忠诚比能力有时更重要。这一点,在“中山舰事件”和“四一二政变”等政治风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刘峙坚定地站在蒋介石一边,充当其清洗异己的“打手”。这种无条件的效忠,让他在蒋介石心中牢牢占据了“嫡系心腹”的位置。
随后的中原大战和对红军的“围剿”中,刘峙继续扮演着忠诚执行者的角色。他总是严格按照蒋介石的指示行事,从不逾矩。
甚至有传闻,刘峙曾因赌博输掉了军饷,被蒋介石训斥。然而,最终他还是得到了重用,这恰恰说明了蒋介石对“老实”和忠诚的偏爱。
在蒋介石眼中,刘峙或许能力有限,但胜在“听话”,是可用之人。这种用人标准,让刘峙位列“五虎上将”之首,权势达到顶峰。
然而,这种建立在对内“忠诚”和“内战经验”上的“王牌”,其成色并不纯粹。一旦面对更复杂、更强大的外部威胁,其内在缺陷便会迅速暴露。
“长腿”与“贪腐”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成为刘峙军事能力与个人品德的“试金石”。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,他过往的“优势”荡然无存。
平汉路战役中,刘峙作为战区总司令,面对日军的攻势,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。他本人更是未做有效抵抗便选择了南逃。
他的仓皇撤退,导致大片国土迅速沦陷,防线全面崩溃。这一耻辱的举动,让他得了个“长腿将军”的讽刺绰号,军事声誉跌入谷底。
仅仅几年后的1941年,刘峙的品德再次受到质疑。他担任重庆防空司令期间,遭遇惨烈的“重庆大轰炸”。
本应保护民众的刘峙,却被曝出趁火打劫、侵吞民众财物的丑闻。这种国难当头的贪婪行径,彻底败坏了他的个人品德。
这次贪腐丑闻,引发了巨大的民愤,最终导致他被蒋介石罢免职务。至此,刘峙在军事能力和个人品德两个方面,都已彻底破产。
尽管声名狼藉,但蒋介石“任人唯亲”的模式,总能为忠诚的嫡系提供机会。刘峙最终还是被重新启用,然而,这并非是对他能力的肯定。
当他再次被推上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场时,这些早已暴露无遗的致命缺陷,便以几何级数被放大。一场更大规模的溃败,已然在前方等待。
淮海“灾难”
解放战争后期,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岌岌可危,整体军事态势已呈颓势。1947年,刘峙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。
他未能阻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再次被蒋介石罢免。这次失利,进一步证明了他无法应对解放军灵活的战略战术。
然而,仅仅一年后,蒋介石再次做出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:任命刘峙为徐州“剿总司令”。徐州,是连接华东与中原的战略要冲。
这个任命,遭到了国民党内部多数将领的强烈反对。他们清楚刘峙的能力,私下里,甚至讥讽他为“猪将军”,认为他无法胜任。
然而,蒋介石为了制衡白崇禧等桂系势力,固执地选择了刘峙这位“听话”的嫡系。这种权力斗争下的用人逻辑,无疑为淮海战役的灾难埋下了伏笔。
淮海战役初期,刘峙的指挥能力暴露无遗。作为“剿总”司令,他高度依赖副手杜聿明的具体调度和决策,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。
当杜聿明被蒋介石临时调离战场时,刘峙的指挥体系瞬间陷入瘫痪。面对战场上的瞬息万变,他变得手足无措,部队因此停滞不前。
在关键的战役阶段,国军竟然在淮海前线“休整”了整整21天。这宝贵的二十一天,彻底错失了国军调整部署、撤离险境的最后战机。
刘峙在《徐蚌会战计划》和黄百韬的“乌龟战术”之间摇摆不定,始终无法果断决策。这种优柔寡断,导致整个指挥体系混乱不堪。
他还将80万国军主力部队,摆成了一字长蛇阵。这种兵家大忌式的部署,使得部队首尾不能相顾,极易被解放军分割包围。
连白崇禧在得知这一部署后,也精准预判:“败局已定。”他的话语,不仅是对刘峙军事才能的否定,更是对国民党内部“上下不同欲”困境的揭露。
最终,在淮海战役中,拥有兵力优势的80万国军,被60万解放军击败。国军付出了55万精锐部队被歼灭的惨重代价。
其中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三个,淮海战役的失败,彻底改变了国共内战的局势。刘峙作为“徐州剿总司令”,难辞其咎。
笔者以为
淮海战役结束后,刘峙被蒋介石撤除一切职务,彻底弃用。他不甘心失败,举家流亡香港,试图在异地寻找生计。
昔日的荣光不再,刘峙的财富很快耗尽。甚至有旧部趁其落魄,对他进行抢劫,使得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顿不堪。
政治生涯至此彻底终结,再无可能。辗转流亡至印度尼西亚后,刘峙更是举步维艰,尝尽了世态炎凉。
直到1953年,在老友何应钦的多次求情下,刘峙才终于获准赴台。他在台湾担任“国策顾问”这一虚职,勉强安度余生。
虽然生活趋于平淡,但淮海战役的阴影,始终笼罩着他。那场耻辱的败仗,成为他一生无法面对的“痛点”。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才有了1964年西点军校那尴尬的一幕。刘峙个人能力的崩塌与品德的败坏,是其军事生涯悲剧的直接原因。
然而,将他一次次推上不符其位的高位,并最终导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,是蒋介石根深蒂固的“任人唯亲”用人逻辑。
以及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、相互掣肘的僵化腐朽体制。一个将领的失败,或许只会输掉一场战役。
但一个错误的用人体系,却会输掉整个天下。刘峙的故事,最终成为了对这一历史铁律最沉痛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