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7年亲生母亲要求蒋经国叫宋美龄“姆妈”:你不亲近她,就要吃亏
前言
1927年,蒋介石和结发妻子、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离婚,和宋美龄结婚。当时蒋经国在苏联,一直没有机会和宋美龄见面。
1937年春天,阔别祖国12年的蒋经国带着妻子、儿子回国。蒋经国回来了,那么他和继母宋美龄的会面也就提上了日程。
毛福梅得知儿子回国的消息,立即给他发去电报,嘱咐他见到宋美龄要称呼“姆妈”:“我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,如你们自认为我之子,则宋女士亦即为两儿惟一之母。”
当时,蒋经国在苏联留学,蒋纬国在上海读书。自从1927年蒋宋结婚后,两兄弟一直都没有见过父亲的新任妻子。他们心里对宋美龄是尊重还是排斥,蒋介石无从知晓。
因此,蒋介石担心蒋经国、蒋纬国不接受宋美龄,所以在遗嘱中特别叮嘱两个儿子,要把宋美龄当作母亲看待。
蒋介石和蒋经国、蒋纬国
1937年3月,蒋经国回国,他和宋美龄就快要见面了。
对于蒋经国和宋美龄即将到来的第一次见面,蒋介石的心情很复杂。
他们能不能接受对方?他们之间的母子关系会怎么发展?蒋介石的心里没有底。
1937年4月下旬,蒋介石、宋美龄以及蒋经国一家三口在杭州会面了。
见面时,蒋经国和宋美龄都表现得客客气气的。蒋经国叫宋美龄“母亲”,并向蒋介石、宋美龄行了传统的跪拜礼。宋美龄出手阔绰,直接送给蒋经国1万元银元、1辆汽车作为第一次见面的礼物。
会面结束后,蒋经国一家回到了浙江奉化溪口老家。
1937年4月28日,蒋经国生日当天和母亲毛福梅、妻子蒋方良合影
可以说,蒋经国和宋美龄的第一次见面,双方该尽的礼数都尽了,一切该做的姿态也做了,但其中客套的成分居多,这对“母子”并没有表现出真正的亲近。
之后在两个人的接触中,蒋经国不断意识到他和继母宋美龄的生活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。
宋美龄出生于财力雄厚的宋氏家族,她的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富甲一方的孔祥熙,二姐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,一家子都是中国响当当的人物。
宋美龄一家
宋美龄从小过着富裕的生活,性格热情、大方,曾经到美国留学,接受的是西式教育,习惯吃西餐、说英语,生活方式、行为处事、思想性情都西化了。
宋美龄
而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出生于小门小户人家,没有读过书,她的脚是三寸金莲,只走出过家门,但从来没有真正进入到大千世界中,是“藏”在深闺宅院里、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旧式妇女。
蒋经国是在传统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,为人含蓄、内敛,骨子里的传统是根深蒂固的。
因此,无论从家庭背景、成长经历,还是个性习惯来看,蒋经国和宋美龄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,这对“母子”之间天然隔着一道无形的、难以跨越的鸿沟。
蒋介石母亲、蒋介石、毛福梅、蒋经国
此后,蒋经国在老家照顾母亲毛福梅。
1927年,蒋介石因为要娶宋美龄,逼迫结发妻子毛福梅答应他的离婚要求。
毛福梅是一个旧式妇女,从小被灌输的是“从一而终”的思想。从结婚那天起,毛福梅就把蒋介石当作她的“天”、她的“地”,默认自己要在蒋家相夫教子、尽忠一生,直到老去、死去,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蒋家。
没想到天不遂人愿,毛福梅快要年过半百的时候,蒋介石却铁了心要和她离婚,并迫不及待地要迎娶“新人”进门。毛福梅觉得天塌了下来,内心悲痛欲绝。
在旧社会,已婚女子被丈夫抛弃是奇耻大辱。离婚就意味着在往后的日子里,毛福梅走在路上会被人指指点点,会招来别人的闲言碎语,更要忍受别人的冷眼和嘲笑。
想到这些,毛福梅为蒋介石的无情感到心寒,也为今后要遭受的苦难忧心流泪。
虽然毛福梅心里有百般不情愿,但她只是一个没有显赫家族做靠山的深闺妇人,她又能改变什么呢?最终,毛福梅只能忍气吞声,答应离婚。
离婚后,毛福梅被人议论、被人嫌弃,她心里太孤独了,也太苦了,只能靠诵经念佛来化解内心的痛苦。
在母子朝夕相伴的日子里,毛福梅把这么多年的委屈都倾诉给蒋经国听。她想让儿子明白,虽然自己被迫和他的父亲蒋介石离婚了,但她仍然把蒋介石当作一生挚爱,对蒋家还怀有一份很深的感情。
毛福梅的话在蒋经国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,他在日记里写下:“母亲爱父之心,可谓大矣,但谁知之也,苦!”
赣县县长的蒋经国从赣州抵达重庆,专程来看望蒋介石、宋美龄。
一天,宋霭龄的儿子、宋美龄的外甥孔令侃到蒋家做客。孔令侃告辞后,蒋经国把他送到门口,准备跟他握手告别。
谁知,孔令侃直接无视了已经伸出手的蒋经国,大步走上了车。蒋经国只好把手放在身后,来掩饰自己的尴尬。
孔令侃
那一天,孔令侃的狂妄让蒋经国很不舒服。心重的蒋经国认为孔令侃看不起他。为此,蒋经国一直耿耿于怀,他在日记里愤愤不平地写道:“我好像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。”
时隔7年,蒋经国还对这件事记忆犹新。这说明,这件事对蒋经国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,对蒋经国和宋美龄“母子”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。
蒋经国
时间倒回1940年。
1940年秋天,在美国接受装甲兵训练的蒋纬国回国,落地香港,蒋经国奉蒋介石的命令赶到香港接蒋纬国回家。在香港停留的几天里,兄弟俩一起去看望了正在香港治病的宋美龄。
宋美龄第一次见到蒋纬国,表现得十分热情,关切地问他在国外过得怎么样,宋美龄的聪慧、大方给蒋纬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。蒋经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寒暄,但他和蒋纬国的感受却截然不同。
蒋经国从宋美龄的神态、表情中看出,宋美龄的慈爱和情感并不是发自肺腑的,只是一种表面文章罢了。
蒋经国夫妇和蒋纬国夫妇
在那段时期,有关蒋纬国身世的传闻传到了宋美龄耳中,使宋美龄对蒋介石的私生活产生了怀疑,心里仿佛扎下一根刺,怎么都释怀不了。
因此,宋美龄一直待在香港,绝口不提回重庆的事。蒋介石一直为这件事着急,可是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用。
为了让宋美龄顺气,蒋介石只好安排蒋纬国离开重庆,到江西赣州“投奔”蒋经国,宋美龄这才答应回来。
当时,蒋家的气氛很凝重,蒋经国的心里也很压抑,他在日子里写道:小看,蒋经国做不到视而不见,他说:“只要自己有血气, 自然会有前途,至于谁笑谁,将来自有事实可以证明。”
但是,虽然蒋经国和宋美龄之间没有亲情般的温情,却保持着基本的礼貌和尊敬,常常会互相问候。
重庆时期,蒋氏家族有个专门的电话热线,他们可以随时给家庭成员打电话,号码是“2080”。
逢年过节的时候,蒋经国都会给宋美龄打电话,但聊的不多,只是例行地说几句问候的话。一拨通电话,蒋经国先打招呼:“姆妈,我是经国啊!”
蒋经国礼数周到,宋美龄常常对别人说“纬国不懂事,总不把我放在眼里。”
之后,蒋介石提醒了蒋纬国很多次,但蒋纬国满不在乎,还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。蒋介石说不动他,只能由着他去。
有趣的是,虽然蒋纬国对宋美龄没有起码的礼貌和尊敬,但他却非常孝顺养母姚冶诚。
蒋介石和蒋纬国
不难看出,对于两个继子蒋经国和蒋纬国,宋美龄对蒋经国更有好感。但是,宋美龄毕竟和蒋经国没有血缘关系,两个人一旦碰到分歧,他们之间的关系立即变得脆弱不堪。那一点点好感,根本不足以让他们永远融洽地相处下去。
1948年,蒋经国急切地想要在政治上大展身手,于是蒋介石安排他到上海整顿金融秩序。
9月,由于孔令侃旗下的“扬子公司”非法囤积物资,蒋经国一声令下查封了“扬子公司”。一时间,舆论沸沸扬扬。外面有消息称,蒋经国还计划逮捕孔令侃。
宋美龄得知蒋经国“大义灭亲”,查封了外甥的公司,异常震怒,立即赶到上海干涉这件事,劝蒋经国不要一意孤行,致“亲情”于不顾,并把心里的火气撒向了蒋介石。
在华北前线督战的蒋介石马上飞到上海,督促各方好好坐下来谈一谈。最终,蒋介石屈服于孔宋姻亲的压力,使得“扬子案”无果而终。
宋美龄和孔令侃
原本,蒋经国就是奉蒋介石的命令,到上海整顿经济,没想到最后却因父亲向着孔宋姻亲,使他在上海辛辛苦苦树立的威信、建立的形象和声誉,一夜间化为乌有。
在上海的失败给了蒋经国一个沉重的打击,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,蒋经国感到一种失落,一种努力白费的失落,一种受制于人的失落,只能靠喝酒发泄内心的苦闷,经常大半夜喝得不省人事,在家里又哭又笑。
事实上,虽然蒋介石明面上偏袒宋美龄。但当夜深人静时,他思考这件事,第一次觉得孔宋姻亲不可靠,是在损害他的利益,给他捣乱,只有亲生儿子蒋经国才是真正为他着想的。
这时候,蒋介石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:将来选蒋经国做接班人。
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宋美龄和蒋介石的“母子”关系,虽然有不少温情的时刻,但也有明面上或暗处的摩擦,这也使得他们的关系十分微妙。
1949年,国民党退守台湾,蒋介石、宋美龄、蒋经国一家都来到台湾。
到台湾后,蒋经国的拥护者和宋美龄身后的孔宋姻亲之间的“剑拔弩张”也多了起来。所以,蒋经国和宋美龄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。
即便如此,蒋经国和宋美龄每次见到对方仍然和和气气的,谁都不去打破面上的和谐。
宋美龄关心着蒋经国一家,蒋经国也关心着日益年迈的宋美龄。
宋美龄和蒋经国
蒋经国有三个儿子、一个女儿,大儿子蒋孝文、女儿蒋孝章、二儿子蒋孝武、三儿子蒋孝勇。
蒋孝文从小学习成绩不好,不服从父母的管教,经常在外面惹事生非,曾经喝醉酒开过车、打伤过警察,没少让蒋经国操心。
宋美龄关注着孙子的成长,建议给蒋孝文换个环境。蒋经国接受了宋美龄的提议,把蒋孝文送到了美国。但蒋孝文到美国后仍然不思进取,花费了六年时间都没有从学校顺利毕业。
蒋孝武并不比哥哥蒋孝文省心,他同样不喜欢读书,经常跟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胡混。蒋孝武在台湾大学政治系读书时,宋美龄关照他到德国慕尼黑政治学院留学。出人意料的是,蒋孝武到德国后开始用心读书,最后学成回国。
右一为蒋孝武
宋美龄教导、培养蒋经国的子女,蒋经国也细心周到的对待宋美龄。
1964年1月21日上午,宋美龄要做胆囊切除手术,住进荣民总医院。蒋经国一直守在病床前,悉心陪护。
做完手术后,宋美龄的身体十分虚弱。看到67岁的宋美龄咬着牙忍受着疼痛,蒋经国是十分同情的。
蒋经国“相依为命,互相劝慰, 在精神上彼此多了一分依靠。”
可以说,在蒋介石病重的日子里,蒋经国和宋美龄的母子关系有所改善。即使他们在公务上仍然各执己见,互不相让,但在家庭层面,他们之间也偶尔有一种亲人般的情感。
转眼来到1975年。
1975年4月5日早上,按照先前的行程安排,蒋经国要到观音山为陈大庆扫墓。出门前,蒋经国去和蒋介石打招呼,并关切地问父亲:“睡得好不好?”
蒋介石微微点了点头,回答:“好啊!好啊!”
但当蒋经国准备走出病房时,蒋介石突然叫住了他,嘱咐道:“你……以后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。”
蒋经国笑着说:“阿爹,我会啦!”
这是蒋介石和蒋经国最后的对话。
4月5日晚上,蒋介石因病离世。看着父亲撒手人寰,蒋经国悲痛欲绝,朝着医生大喊:“我8岁即离家赴美求学,与父亲宋耀如真正得以相处的时日不过短短9年,与母亲倪桂珍的相处也只有17年,这一生真正与我相依为命者,只有蒋介石。”
蒋经国听了这些话是什么样的反应,我们无从得知。但说明这个时候,蒋经国和宋美龄是可以多多少少说心里话的。
在人生的晚年,蒋经国和宋美龄的关系自然天成,既不过于亲近,也不太疏远。
1988年,蒋经国去世。2003年,宋美龄去世。
蒋经国去世后,留下了日记。从他的日记中,可以了解一些他对宋美龄的看法。但宋美龄生前从不多言,我们无法分析她对蒋经国的态度。但他们的关系,应该可以用一个字概括,那就是“错综复杂”,这个词意味深远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