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字传家宝
一、去鸭绿江畔之前的嘱托
1950年深秋,鸭绿江寒波翻涌,抗美援朝的号角响彻云霄。胶东大地,热血沸腾。莱阳照旺庄镇,十八岁的青年王义文应征入伍。
王义文,生于中医世家,却是个十里八乡有名的“滑皮蛋”。父亲王老先生,悬壶济世,仁心仁术,一心盼他承继衣钵。奈何少年心性飞扬,对望闻问切兴趣寥寥,舞棍弄刀倒是一把好手。如今国家召唤,他毅然投笔从戎。老父亲心中虽有万般不舍,望着儿子挺拔的身姿,终是把忧虑化作一声叹息:好男儿,当为国驰骋!
临行前夜,灯火昏黄。母亲默默收拾行囊,父亲王老先生忽然起身,走进药房深处。片刻,他捧出一个层层厚纸包裹、外罩白布包袱的物件,郑重放在桌上。母亲心领神会,轻声对王义文道:“孩子,带上,这是咱老王家的传家宝。”
“膏药?”王义文掂了掂,眉头微蹙,“战场刀枪无眼,带这个不是累赘?”
“莫小看它,”母亲声音压得更低,“枪伤刀伤,冻疮溃烂,有奇效。”
“真有用?”王义文半信半疑。
一直沉默抽烟的父亲猛地磕了下烟锅,火星四溅,七个字掷地有声:“关键时刻能救命!”
那不容置疑的语气,穿透了油灯摇曳的光晕,也刻进了王义文的心底。他不再多言,将这沉甸甸的“传家宝”塞进了行囊。次日,他汇入志愿军的洪流,跨过鸭绿江,奔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。
二、战火淬炼的“神贴”
战场的残酷远超想象。不再是乡间打闹的游戏,而是生与死的炼狱。美军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嘶吼,炮弹如雨倾泻,撕碎着大地和生命。
一日,王义文正于阵地抢修工事,凄厉的呼啸声破空而至!敌机投弹了!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,弹片、冻土、碎石如死亡风暴般席卷。王义文只觉头顶剧痛,温热的液体瞬间模糊了视线——是血!
“关键时刻能救命!”父亲那斩钉截铁的七个字如惊雷般在耳边炸响!他强忍剧痛,颤抖着从怀中掏出那包得严实的膏药,撕开厚纸,迅速将一贴温热的膏药紧紧按在血流不止的伤口上。奇迹般,汹涌的血势竟渐渐止住!因处理及时,半月后伤口愈合,一月后,连一丝疤痕都未曾留下。
“神了!”王义文心中涌动着对父亲无尽的感激。这自救的传奇很快传遍部队。团首长亲临阵地,详细询问了膏药的来历和王义文的家世背景。得知他出身中医,首长眼中精光一闪:“好!你这传家宝,价值千金!能救多少战士的命!”随即话锋一转,“野战医院正缺懂医的卫生员,你可愿去?”
前线杀敌固然痛快,但军令如山。想到父亲的“传家宝”能挽救更多战友的生命,王义文“啪”地一个标准敬礼:“坚决服从命令!”
从此,志愿军野战医院多了一名特殊的卫生员。那二十余贴膏药,成了医院的“镇院之宝”,被严格指令:非危急关头不得轻用。王义文肩负起了从死神之手抢夺生命的重任。
三、虎口夺命与“赤脚医生”的星火
作为卫生员,王义文穿梭于硝烟弥漫的前线与简陋的战地医院。他的“绝活”便是那神奇的膏药。
一次,一位英雄连长身负重伤,头颅开花,右脸几近被弹片洞穿。虽经手术取出弹片,伤口却迅速溃烂化脓,高烧不退。生命垂危之际,更令人揪心的是,即便救活,这张曾经俊朗的面容也将被狰狞的疤痕永久摧毁。
“用老王那膏药!”首长果断下令。奇迹再次上演:一周溃烂止,一月伤口愈,两月后,英雄连长英姿重现,脸上竟未留半分瑕疵!多年后重逢,已是师长的老连长紧握王义文的手,朗声笑道:“老王啊!当年多亏你这‘神贴’!不然命丢了不说,就算活下来,老美这炮弹也把我轰成‘丑八怪’,别说当师长,媳妇都讨不着喽!我得谢你一辈子!”
在朝鲜的冰与火中,王义文用二十余贴祖传膏药,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十余条鲜活的生命。战功簿上,也为他记下了光荣的二等功。
四、归乡的“滑皮蛋”到“赤脚医生”播种者
1953年,硝烟散尽。王义文以营级干部身份转业回乡,进入照旺庄卫生院。乡亲们亲切地称他“王大夫”、“王医生”。这称呼却让他心头沉甸甸。他深知自己并非真正的中医,把脉开方他根本不会。
目睹乡邻饱受病痛折磨,缺医少药之苦尤甚于战时,王义文的心像被针扎一般。“战争赢了,和平有了。可和平下,疾病这‘敌人’还在折磨百姓!”军人骨子里的责任感熊熊燃烧。
五十年代的农村,医生稀缺如凤毛麟角。王义文毅然回家,“赖上”了老父亲。王老先生看着这个昔日一提学医就头疼的儿子,如今如此执着,心中老怀大慰,倾囊相授。从望闻问切到药性配伍,从秘方心得到膏药熬制,王义文如饥似渴地学习,心中立下宏愿:“让传家宝成为百姓的福音!”
有了真本事,他坐诊开方。但看到乡亲们跋山涉水、扶老携幼来看病的艰辛,他坐不住了。他率先提议并推动医生下乡巡回医疗。当听到乡亲们由衷感叹“共产党真好!医生送到家门口”时,一股暖流涌上心头:这不正是革命所追求的图景吗?
然而,卫生院人手终究有限。一个更宏大的构想在他脑中成型:村村有医生!
他想到自己从卫生员起步的经历。对!培训乡村卫生员!这念头如暗夜闪电,照亮前路。
建议得到院长和镇党委全力支持。通知下达各村,首批三十余名有基础的青年被选拔出来。王义文请来父亲、镇上老中医和县中心医院专家授课。一个月集中培训后,学员们轮流在卫生院实习。半年后,第一批“种子”回归村庄,落地生根。头疼脑热不出村,急症重病早转诊。照旺庄的创举,让乡亲们欢欣鼓舞。
这星星之火,迅速燎原。消息惊动省城,《大众日报》专题报道。省卫生厅高度重视,派员调研总结,将“照旺庄经验”在全省推广。王义文这个曾经的“滑皮蛋”,无意中竟成为山东“赤脚医生”运动的开创者之一。从此,“赤脚医生”这支特殊队伍在广袤农村扎下深根,直到改革开放,其贡献不可估量。
五、县中医院的“杀手锏”与医者仁心
1954年,王义文调任莱阳县中医医院任院长。推动“赤脚医生”模式在全县铺开,惠及八十万百姓,是他履新后的首要任务。从“滑皮蛋”到卫生员,再到卫生院院长、县中医院院长,王义文的人生轨迹,写满了奋斗与担当。
身居院长之职,他从未忘记医者本分。每周坚持坐诊两日。尤其那祖传膏药,成了中医院应对顽疾的“杀手锏”——烧伤、溃烂、褥疮、糖尿病足坏疽……面对这些令常规疗法束手无策的病痛,王家的“传家宝”屡建奇功。据王义文回忆,经他手以此膏药治愈的患者,不下千人。
“王院长秘方”的名声不胫而走。兄弟医院的医生遇到同类棘手病例,常来求药。王义文总是面带微笑,慷慨相赠,详细叮嘱用法用量、换药时间。几周后,他必亲自电话追踪病情,甚至根据反馈重新调配药方,直至患者痊愈,方才安心。医者仁心,尽显无遗。
六、不传之传:从家传到国宝
如同当年父亲期待自己一样,王义文也渴望独子王礼君能继承衣钵。然而,儿时“历史”重演——王礼君志在商海。
王义文并未强求。退休后某日,他在熬制药膏时,看着一旁好奇的儿子,仿佛时光倒流,温言道:“教你一招,将来可救人命。”那神情,像极了当年的父亲。王礼君看着父亲殷切而和蔼的脸庞,想着“技不压身,救人一命”,便应承下来。王义文郑重写下配方,传授火候、时长、出锅时机、制膏要领及治病法门,并指导儿子实践治疗了几例病号。
王礼君
王礼君自就业以来,长期担任企业高管,闲暇也曾为亲友施药,屡见奇效,亲身体验到“传家宝”的神奇。父亲王义文86岁离世后,各地医院的求药电话纷至沓来。此时,父亲那句“可救人命”的嘱托,如同警钟般敲响。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”,道义与责任让他无法坐视。
虽非执业医师,他决定以保健产品的形式,让这祖传技艺继续发光。令人惊叹的是,“一试一个准,个个皆有效”。冥冥之中,似乎注定这济世救人的使命终要落在他肩上。
“既然天予使命,那就让它福泽天下!”深谙现代管理的王礼君,决心打破“秘不外传”的祖训。他注册“润博烁”品牌,申请健字号,创立科技公司,将祖传膏药进行现代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,推向全国,惠及万千病患。
历史在此刻交汇。当王礼君渴望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产品时,“拾遗(北京)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”主动寻来。经严格评审,王礼君被授予“王氏祖传膏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,“润博烁麝香修复贴”荣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牌产品”。这份“不传之传”,终登大雅之堂。
2025年6月,一纸邀请函飞至:智利驻华大使馆邀其携产品赴京展示。王家的传家宝,这源自胶东乡村、淬炼于朝鲜战火、福泽于神州大地的中华智慧结晶,正稳健地迈向世界舞台,续写着新的传奇。
(注: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